邵鑫@云画家

安徽省青年书协副主席

10
您的位置:云画家 > 画家 > 邵鑫 > 邵鑫资讯 > 腹有诗书气自华——评邵鑫先生书画

腹有诗书气自华——评邵鑫先生书画

2015-01-02  作者:孙国良  来自:邵鑫 点击:10779 次
  “书画同源”这一概念是关于中国画和书法之间关系的一个广为人知的表述。“书画同源”大抵有这几方面的内涵:其一,“象形性”是作为造型艺术的中国画的根本支点之一。但作为高度抽象化的中国书法艺术,“仓颉造字”的传说传达的历史语境,是在中国书法自精血初肇之际,即自觉的从形象的天地自然中汲取营养;同时象形性也是批评鉴赏中国书法的一把钥匙。(“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袁昂《古今书画评》);其二,中国书画工具及技法上亦是一而化二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赵孟頫)。因而善书者往往善画,这成为中国书画家一条颠扑不破的道理。

  然而,这只是对这一艺术现象很浅显的认识,书画在中国艺术家手中之所以同气连枝,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在中国艺术家都是一种抒写情怀,彰显才情,凸显学识修养的媒介。书法和绘画是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内容。所以刘熙载《艺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邓椿《画继》亦道:“画者,文之极也”。

  以此角度来鉴赏邵鑫先生的书画艺术或许不会相谬太远。邵鑫先生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形象,与之交谈,不自觉中会为先生的学识修养所折服。先生学问广收博取,不限于书画,对于文学,哲学,历史等亦广为涉猎,且每有新意。听先生言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快意,且所得良多。

邵鑫先生中国画,一股清雅之气迎面而来,一如先生其人。窃以为邵鑫先生山水画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笔墨精研,清丽而雅致。

  先生似乎对淡墨渲染情有独钟,墨在先生画中如烟似雾,如轻纱素裹,如淡妆浅饰,给人一种欲说还休的美感。“淡”是中国画传统“文人画”审美概念里一个重要的范畴,是元代以来文人画墨法主流。先生墨法以“淡”定格,源自艺术家文人品格,实非偶然。

二、画风平淡多天真。

  我觉得用米芾评价董源艺术风格的话来评价邵鑫先生的山水画亦是甚为妥帖:“峰峦出没,云雾现晦,不装巧饰,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挺近,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显然在风格取向中,先生更倾向于冲淡而非雄浑,一如先生其人之温文尔雅而非肆意汪洋。大抵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江淮大地赋予了先生太多的灵秀之气,先生腹中又有太多的锦绣文章,形之于手而成画,自然是天然自成而不待巧饰。所谓:“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此之谓也。

三、邵鑫先生画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中国画创作千年来的不二法则。但曾几何时,我们的艺术家,尤其是青年艺术家却弃之如敝履,沉浸于个人主观臆想的天地中,这种不良倾向已经给当代山水画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但我们观邵鑫先生的山水画,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画中的这些景象都是我们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只是在先生的画作中是如此的美丽和让人感动。从中也能看的到先生对美,敏锐的感知力,卓越的驾驭力。我相信在绘画这条道路上邵鑫先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

  下面我想接着谈谈邵鑫先生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本质。在一点一划,参差纵横中,尽显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悟。参透书法三味,方可言中国文化,并非虚言。以此而论,邵鑫先生真可谓知者。观先生书法作品,几点感受非常强烈:

一、传承有序,渊源有自,而又自出新意。

    中国文化绵延数千年,而未曾间断,其一个关键的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文化重视传统,讲究师承。与西方文化在断裂、否定中求裂变式的发展不一样;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如老干生新枝,不管如何的枝繁叶茂,但叙祖追宗,却总能够同归于根本。同样的,中国一代代书法家都只是在一棵大树上开枝散叶,而非另辟新畦。

  邵鑫先生深明乎此,其书法艺术,上追魏晋,晋人最难学得处是风神萧散的精神气度,形之于书法艺术即是所谓的“魏晋尚韵”。这韵致不可单从点画法度中求,归根到底是晋人那种“俯仰天地、品类群生”,“手拔五弦、目送归鸿”的风流洒脱而又深沉厚重的人生情怀的产物,是艺术家人品,学识、和人生志趣的物化形态。邵鑫先生学识广博,人品高雅,处世平和而有所坚持,因而其书法深得晋人“温润”而又“严谨”之趣实非偶至。“温润”与“严谨”实为相反相成,先生明乎此,且心摹手追,终至有成,殊为不易。

    邵鑫先生取晋人散逸而后能参以米南宫之“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意趣,更兼备明人章法之跌宕多姿,使其书法,不管是行书、隶书还是行草书,在整体气象上既风神秀雅、气象清新,又杀伐果断,遒劲老辣。可谓“四美具、二难并”美善皆臻。这是邵鑫先生师法传统又勇于创新结出的硕果!

   二、寓动于静,收万象于毫端。

      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心斋”和“坐忘”再到苏轼所谓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讲的是中国艺术在创作状态、审美方式、意境追求乃至批评鉴赏上都强调一个“静”字。但这个“静”不是死寂和空无,而是灿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后的从容自若,“静”中寄寓着“动”。这个“动”不是心随物转,而是艺术家生命力与自然造化相契合的一种大自在和大解放。

  在当代这样一个物质化的时代中,艺术家能保持一颗清静自得的心,留得一亩心田独自耕耘并非易事。浮躁是整个时代的通病,很多艺术家也难能免俗,所以我们看当代许多书法家,不管如何标榜清高脱俗,但其字里行间一股浮躁之气却无处可藏。观邵鑫书法作品则不然,它给人一种很静的感觉,就像一首轻音乐,缓缓流过你的心扉,有一种身居空谷,面对佳人之感。邵鑫先生书法咋一看视觉上并不抢目,但却越看越有兴味,让人抚卷难舍。欣赏先生的书法你能真切的体会到文人清玩的雅趣。然而无论是对米芾激越书风的吸收,还是对明人活脱章法的借鉴都显示出邵鑫先生的书法对“动”的追求和致敬!而先生能将这种活脱脱的生动纳于超然物外的清净自在中,正是先生的高明处。

三、以“识”取胜。

  清代叶燮《原诗》中以“才”“胆”“识”“力”之观点来评价艺术家,叶燮认为“才”“胆”“识”“力”之于艺术家皆不可或缺,但每个艺术家总于某一点上更显突出。邵鑫先生书法艺术可谓以“识”取胜。我们观邵鑫先生的书法作品第一感受就是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扑面而来,这是先生深厚的“识具”形之于艺术的必然结果,书画为心声,来不得一丝造作。先生以其深厚的“识具”将一种凭海临风,其喜洋洋的洒脱融于温润儒雅的书风中,使人观之意味无穷,临卷不忍移目。

  先生方年届不惑,从艺之路坚实而平稳,我们期待着先生再攀艺术高峰。

(文章作者:孙国良,系巢湖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书画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