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活
——浅析油画家焦亚新的绘画艺术
杜仲
焦亚新是作为一名军旅画家知名的。他由一名部队业余创作人员,而入军艺研修,而进专业画院。创作涉猎版画、油画、国画。除雕塑之外,造型艺术的四大画种,他占了三席。焦亚新在画种之间互相借鉴,相互渗透,信手掂来,游刃有余。此说有画为证,这三个画种焦亚新都有作品参加国家级的美展记录,有的还获得奖项。全国美展参展作品的要求很高,一般作品很难入门。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焦亚新半身戎马生涯的父亲把他送进军营,画家陈鸿志、姚于惠、赵光涛等老师把他引入军旅创作的大门,在版画家云集的驻无锡某炮兵师部,和来自南京军区的画家共同研讨,焦亚新创作的《千难万险无阻挡》参加了江苏省美展,一个弱冠青年,一出手就显出创作上的不凡。两年后,又以《大江重渡》登上中国美术展览的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云南前线某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的焦亚新,参与《战神》报的编辑工作,在生与死的战火洗礼中,让他开阔了胸襟,储满了自省的力量。他在战地画了100余幅速写,抓拍了200余张新闻图片,大多发表在军内外报刊,凸现了一个战地记者的追求。在军旅创作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的焦亚新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绩,他向往能进入学校深造,军队艺术家摇篮的军艺是他的首选。1989年,焦亚新如愿考入军艺首届版画班。两年的大学生活,焦亚新在高泉、崔开玺、刘大为等名师门下,刻苦训练基本功,素描、色彩、版画油画乃至国画皆都涉及。这里开启了焦亚新智慧的大门。
军艺是他走向进一步成熟道路的基石,是他放飞创作理想的长线风筝,带着丰满的羽翼焦亚新离开了他恋恋不舍的军艺。他的第一回行空远足就是他把自己腾挪到甘南、川北。一个人背着士兵包环绕青海湖沿岸写生,他追寻波涛的尽头,他倾听鸟岛的歌唱,他在追求他一生的梦——贴近生活、关爱人生、反映现实。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铜牌奖的《暮归》,就是生活给他的二次远赴青海、甘南、川北的馈赠。当然,生活给予焦亚新的远不只这些,神奇的青藏高原永远都会对她的崇拜者敞开胸怀。当今的绘画界,摄影界乃至文学界,有多少人靠了这片恢宏的、不可知的,令人惊叹不已的大地出了作品,并因此而使生活平添了诸多的乐趣。青藏高原就是这些人的衣食父母,焦亚新的眼睛掠过若尔盖草原、玛曲、红原;足迹踏遍松藩、玉树。那正在汲水的藏家女儿,如花的美;那些栓在马桩上备好鞍子的健马,新的远行又要开始;黑牦牛如霰弹一般撒落在缎子般草地上,群群白羊,如绿潮中的浪花,一波一波地轻轻流淌;一袭粉红色纱巾,那是藏家媳妇头上的经幡,猎猎的声音反衬着草原巨大的沉默。远处雪山雪线上的反光,穿透了已经落入山涧的白云,这些景象在焦亚新的视线里,模糊而清晰、清晰而模糊,那是一次次感动的泪眼在深切地抚摸着感恩的给予。由这种感动升腾起来的创作理念曾让多少艺术家彻夜难眠,焦亚新也不例外。那种全身心被沐浴过的,被解体过的,被鲸吞过的感觉,转换成焦亚新的《尕娃》、《暖冬》、《期盼》、《若尔盖风情》、《心之祈》等三十多幅西部风情系列。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去注释自己的审美趣味,提取最令他心动的瞬间感受,完成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理念。他称青藏高原为大地的母亲,讴歌美好的生活是他一生的追求,描绘西藏风情是他永远的母题,他说西部高原给他的创作灵感历久弥新。
新世纪始,也即2000年焦亚新脱去了军装离开了培养他成才的部队,转业到地方,如今又到画院成了专职画家。有了对绘画的深刻领悟的焦亚新,先后创作出了《日破云涛万里红》(合作)、《希望》两幅油画作品,前者在中国美术馆中心大厅圆厅展出,并获全国美展优秀奖和省美展最高奖—贡献奖,后者获安徽省美展金奖。焦亚新还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涉及佛教绘画,他用极细致的工笔技法,把“八十七神仙卷”临摹了三遍,以至达到乱真的境地。他把画得最好的观音菩萨像捐赠给明教寺、三祖寺、正觉寺。近年来焦亚新的创作势头逐渐攀升,也许正应了人们常说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观点。因为在战场上曾有一颗炮弹在焦亚新附近爆炸,把他掀翻到山沟里,照相机、速写纸散了一地。焦亚新的版画创作选择多种技法,铜版、木版、纸版、丝网均有经验。他力求做到有感于生活,在生活中感悟到题材需要哪种表现技法时,就选择哪一种方法。当然与他的创作理念和思想相比,这些技法都在次要的位置。油画是焦亚新创作的强项,他饱满的用笔用色,总能精到地处理好画面,使作品虚实相间,造型准确,空间深邃。在色调处理上,灰而透明,有一种接近生活的自然美。工笔国画人物是焦亚新近几年掌握的技艺,有了西画的造型色彩,他的工笔人物动静有序,端庄艳丽。无论国画、油画、版画,对焦亚新来说都是心灵的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他把对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感受,用厚重的,真诚的情感表述出来。亦如焦亚新的性格,热情、执著、豁达、强悍、坚忍不拔。焦亚新说:“对‘善’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挚爱,将会使我义无返顾地去领悟艺术的真谛。”相信他的话,就像相信他将会有更多的成功。
2006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