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平庸—— 张继平的艺术追求

2015-05-13  作者:刘继潮  来自:张继平 点击:7500 次

刘继潮

  张继平已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青年女画家。三十年前,当她一迈出省艺术学校的大门,就带着缤纷的憧憬和无限的热情,一头扎进生活之中,走向大自然。七上黄山,三进大别山,足迹更至华山、嵩山、三峡……攀援、徜徉、流连于自然山川之中;有发现的欣喜和惊叹,有行旅的艰辛和愉悦,有艺术表现的亢奋和苦涩,实践了“行万里路”的古训,张继平“胸罗丘壑,造化在手”。

  张继平的山水画初师郭公达先生。继而,上溯宋元,下追明清,她以青年人的敏感,并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营养。在此基础上,她陆续创作了一批山水画,如:《海的召唤》、《山亭文绘图》、《黄山纪游》、《竹林深处》等。这批作品,或泼墨泼彩,酣畅自然;或繁复皴点,深厚精微;或简约疏朗,意趣悠远。张继平的作品能够脱去老师的痕迹,而初步形成自己山水画的面目,可视为她顽强追求、探索的得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张继平变得沉静多了。她似乎在悄悄推进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二步战略:在“行万里路”之后——“读万卷书”。研读画史、画论、文学词章,以体察前辈艺术家的苦心和匠意,而寻求与大师心灵之间的理解和交流。1984年,她的论文《渐江与黄山》发表于《安徽日报》,之后,又从不同侧面,对渐江大师展开研究,并进而涉猎绘画美学等理论方面。由此,令人想到了黄宾虹。黄宾虹大器晚成,独步古今,他除具有成为大师的一般条件、因素外,极高的素养,对中西绘画的远见卓识,是他艺术上成功的内在能量和优势。宾虹先生感受深切地说:“……故画者非著作及见闻扩充,难于优胜”。反之,胸无点墨,尽管技巧娴熟,也难免平庸。张继平默默转向史论,沉潜探寻,其用意是在充实自己,蓄积能量,以确立自己山水画艺术今后新的突破口。这是她趋于成熟的表现。理论无法代替创作,更不会立竿见影。理论的力量往往是潜在的,它可拓宽创作思维,激活灵感火花,它的渗透和积淀可以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刚入不惑之年的张继平,不同时俗,不计眼前,志在高远,自信而清醒。她今后的艺术道路,可能仍充满着曲折、痛苦和孤独,但她的山水画作品却可能摆脱平庸。

                                                       发表于 199267《安徽日报》